发布日期:2025-07-05 08:28 点击次数:152
赵怡霖
2025年6月中旬,受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邀请,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前往俄罗斯,参加2025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该论坛有“俄版达沃斯”之称,创始于1997年,迄今已举办28届,每年普京总统都会出席。此行已是我第3次赴俄,却仍为我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发现与感悟:俄罗斯前沿的新兴产业、多元的地区文化,以及中俄之间高水平的合作关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学习中国经验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是高端人士对话与拓展商业关系的重要平台,汇聚了俄罗斯顶尖企业,令人得以一窥俄罗斯最前沿的产业动态。
人工智能无疑是本次论坛的最大热点之一。在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俄罗斯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区,银行业务并不是展示的重点,该行开发的AI助手GigaChat和“SberMedAI”非接触式健康检测仪才是最吸引眼球的。只需站到健康检测仪的摄像头前,屏幕即刻就会显示你的性别和情绪状态,以及心血管、血液、生命动态等多维健康指标。
机器人“瓦洛佳”是论坛上的一大明星,它能够像人一样行走,并根据语言指令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对于看过机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的中国人来说,“瓦洛佳”可能并不稀奇,但在论坛上,它总是被举着手机的来宾们层层包围。有一次,它在人群中选中了我,主动握手致意,仿佛是在欢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
从论坛的展品来看,在大模型、生物识别、具身智能等方向,俄罗斯相较中国落后不少,但也在积极学习中国经验,努力追赶浪潮,争取在全球人工智能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论坛的一场研讨会上,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首席执行官赫尔曼·格雷夫格外强调俄罗斯需学习中国的经验,加大政府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6月初,该行执行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亚历山大·韦迪亚钦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估计,俄罗斯与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为6个月至9个月,但人才与效率基本与中美持平,尽管面临芯片限制,俄罗斯仍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俄罗斯之心”与“祖国母亲”
除了大型企业,几乎所有俄罗斯联邦主体均在论坛设有展台。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大陆,覆盖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极冰原到高加索山脉的广阔疆域,国内的民族更是有160个到200个之多。因此,每个联邦主体展台的艺术设计都别具一格,既推介地方产业与投资潜力,又向全球来宾展示独特的地方风貌和文化底蕴。
圣彼得堡展台规模最大,墙壁上以油画般的笔触绘制着圣以撒大教堂、青铜骑士像、拉赫塔中心、开桥、红帆节等当地知名景观,并用俄文写着“圣彼得堡-21世纪的大都市”。在加加林的故乡——斯摩棱斯克州展台,访客可借助人工智能与人类首位宇航员“合影自拍”。更妙的是,生成的照片上还印着加加林的名言:“出发!去斯摩棱斯克!”在达吉斯坦共和国展台,库梅克族小伙和阿瓦尔族姑娘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令人不由得驻足。他们告诉我,达吉斯坦共和国有超过40个民族和睦共处,当地人“热情好客、开放直率、团结友善”。
尽管每个展台各不相同,却都印有统一的标语“俄罗斯之心”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官方标志“祖国母亲在召唤”,前者承载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性格,后者则寓意着统一的历史记忆与爱国精神。漫步于论坛展区,仿佛走遍了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土地,纵览各地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也感受到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强大凝聚力。
从“替代”到“主流”
今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主题是“共同价值:多极世界发展的基础”,为期4天的论坛结束后,组织方用人工智能语义分析工具总结出了论坛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其中第一名是“经济”,第二名便是“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之所以成为本次论坛的热词,是因为其与论坛主题紧密相连,不仅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代表,更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在一场关于金砖国家媒体与替代性信息议程的讨论会上,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于发言一开始便质疑:“为什么仅代表世界上10%人口观点的西方媒体议程如今被称为主流,而代表几十亿人口的金砖国家媒体却成了替代性的?”她表示,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的GDP总量早已超过G7集团,占全球GDP的35%以上。她还提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观众超过10亿人,是欧洲媒体“做梦都难以企及的规模”,从这个角度来说,金砖国家媒体是“主流”,西方媒体才是“替代”。对于我这个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扎哈洛娃这番话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在论坛框架下的其他会议中,我也多次听到发言嘉宾提及中国,以及中俄两国在经贸、文旅、媒体等多方面的务实合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在论坛上真切感受到了俄方对中国青年声音的重视,以及对深化两国民心相通的真诚期待。
在会议《合作边界:公共外交的历史与未来》,我受邀用俄语发言,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公共外交对中俄关系的推动作用,其他嘉宾均为俄罗斯知名人士,我有幸成为了全场唯一发言的普通参会者,也是唯一发言的外国人,这份殊荣离不开中俄高水平合作的赋能与助力。
在西伯利亚展台,我与其他4位中国青年朗诵了关于西伯利亚的俄语诗歌,许多俄罗斯人驻足聆听,不时点头微笑,并为我们送上了真诚的夸赞。我还参观了新华社与塔斯社联合在论坛举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切身体会到两国共同维护历史真相、构建公正国际叙事的努力。
在论坛之外,我也能感受到中俄合作相比于2022年我第一次来俄罗斯时又上了一个台阶。我站在圣彼得堡街头观察车流,发现中国汽车品牌的比重已经能够达到五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圣彼得堡的出租车大多为吉利、奇瑞,私家车中也时常能看到长安、红旗。一位驾龄30多年、在圣彼得堡土生土长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近3年来,由于西方制裁与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俄罗斯的欧洲品牌汽车逐渐减少,而中国品牌汽车则越来越多。在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学习中文的俄罗斯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该校还设立了“企业经济+中文”专业,培养既懂经营又懂中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街边店铺标注的中文、随处可见的中餐馆、书店里关于中国文化的童书绘本,无不印证着中俄合作正实实在在地走入了寻常巷陌,融入两国人民的生活。
一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圣彼得堡不仅向我展示了俄罗斯在挑战中前行的韧性与活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俄合作的坚实基础与广阔前景。飞机从普尔科沃机场腾空而起,智能机器人的握手,街头的中国车影,还有俄罗斯朋友们真诚的笑脸,都化作心中温暖的印记。下次再来俄罗斯时,也许街头的中国车会更多,书店里的中文图书会更丰富,而机器人“瓦洛佳”,说不定已学会用中文说“你好,老朋友”了!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下一篇:没有了